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哪些文化细分领域具有投资机会?中国IP为什么没有足够的粉丝效应?

来源:中财资本    时间:2016-08-17

2016年8月15-16日,由投中信息、《投资中国网》举办的“2016年中国投资年会·深圳”在深圳香格里拉酒店举行。随着资本市场改革逐步深入,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私募行业。私募股权机构也在优化投资策略、增加退出路径等诸多方式推动行业创新。如何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产业体制改革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在大会讨论。

在“文化及娱乐传媒专场”,主持人华映资本合伙人王维玮与鼎晖投资文化产业基金高级合伙人陈悦天、万融资本董事长熊俊、巨星龙总裁吴歆、五牛基金副总裁王建辉、浙江金控资本董事长徐晓坚、娱乐工场合伙人刘献民就“新文化形态下的发展机会”进行了热烈探讨。

http://pic.chinaventure.com.cn//cms/20160816164728_261.jpg

以下为精彩观点汇总:

哪些文化细分领域值得投资?

主持人(王维玮):大家下午好!我们这场话题是文化娱乐传媒,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开始请各位嘉宾稍微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

陈悦天:我是做文化娱乐和传媒相关投资的,之前看大传媒领域,其中小说、漫画、动画、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还有一些线下的综艺,都是我比较关注的方向,之前也有一些案例。

王建辉:主要是负责文化娱乐方面的直投和母基金业务。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也希望把我们的一些对行业的认识和观点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熊俊:大家好,我是万融资本的熊俊。我们今年年初刚刚设立,但是规模做得也还行,有几个方向,其中文化传媒领域主要是在文化和体育都有比较大的投资。

吴歆:巨星龙投资跟其他投资公司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我们专注于投资文化产业,就是泛娱乐业,像影视、演员、综艺类节目。巨星龙投资成立有三年,我们现在以产业基金为主。

徐晓坚:我们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TMT产业,我们最近有一个小的手游专项基金,包括电竞比赛等方面的投资。

刘献民:我们是专门投文化娱乐的早期基金,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们投了八九十个项目和企业。我们主要是看在文化和娱乐这个领域里面的内容的产生、传播和变现。

主持人:想问一下各位,因为经常听到今年很多基金都开始往文化方向做投资,记得我最早做文化投资的时候,2009、2010年的时候由于各个细分市场,包括电影、电视还不是很大,所以,当时做文化投资的还不太多,现在做文化投资的人特别多,所以,也想听听各位对于自己关注的细分领域,可以举一到两个例子说明哪些细分领域是特别有价值的?

陈悦天:我自己之前看动漫,文化投资放在一个传媒领域去看,我们大家要知道所投的每家公司未来希望做成什么样子。我自己投的文化类公司,我希望他们未来可以发展为一家大型的传媒集团。传媒集团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我们看美国的一些传媒集团的话,实际上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全内容门类及有做电视、电影、出版的,从内容的生产到发行、到营销、到渠道、到最后的变现。接下来是有多种变现方式的,有些是做授权卖东西,有些是卖内容,有些是卖广告,有一些是做线下实体授权。往往一家初创公司做的时候只是其中一个门类。这样看来,中国整个传媒版图中这个拼图里面有很多环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的。

我以前看动漫,2014年是动漫发展比较大的一年,所以,整个动漫产业在2014、2015年好起来。现在慢慢开始往真人方向去做,往更多的内容门类做迁移,末端嫁接到产业链以后有多种变现方式。所以,在动漫领域,可以看到很多环节是缺的,比如动漫的内容生产,成规模的、成体系的生产是没有的,现在国内慢慢开始向成规模化生产迁移,慢慢可以从C端收到钱,同时能够保证高品质、高频度、高产量的公司,中国也没有诞生,是不是这个领域就会存在一些机会。整个传媒版图,在我看来像前面说的很多板块还是缺少的。

主持人:你觉得对创业公司,或者相对体量比较小的公司来说,什么角度切入最后能成为你刚才说的大的版图?

陈悦天:刚才说传媒本质的变化其实是传播媒介的变化,不然就叫传媒了。移动互联网诞生的时候就是一种手机媒介。VR眼镜的诞生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可能原来只能看点播视频,现在能看直播视频,这也是媒介的变化。实际上每种媒介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内容的产生。新的内容的产生第一有媒介的话肯定首先抓的是平台机会。2013、2014、2015年都有平台的诞生,大部分在视频领域,其实都是平台级的机会,而且平台级的机会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增值,这也是靠用户最近的。

诞生了新的媒介之后,可能会诞生一些新的内容和基于媒介的场景和人群,就有一些内容生产的机会。内容生产一开始一枪一炮,如果有持续的生产高品质的内容,这种公司也是值得投资的。还有内容和媒介都变了之后,会切换出重要的人群,这其实就有一些品牌的机会。哪怕是体育,在一些细分门类也有一些做出自己品牌的机会。

王建辉:说到文化产业确实是比较大的主题,电影、电视、动漫、体育、演唱会,等等。按照国内一般的机构来分,我们投资的时候是看阶段,比如我们一般分为三个,第一你投的是内容,第二要么就投终端,要么就投渠道。我们喜欢以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市场。

比如我们做的母基金,还有我们五牛基金,电视、电影、演唱会、体育运动都尝试着参与。这样来看,会比较清晰一些。现在国内的情况面临着什么状况呢?我们发现,一般做渠道都不差,中国人在商业模式上的思维能力确实是比较超前的,包括O2O,包括互联网+等,我们创造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商业模式。但是同时这个现象反映在文化领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在内容端其实就像刚才陈总说的,我们还是面临着一定的困惑,包括在终端的落地上,我们本身对硬件的支持、核心技术的掌握,还有很多的短板。当然,硬件可能牵涉到产业的东西,比如实业。从我们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希望中国能像美国的漫威一样,有一些超级大IP出来。前一阵我们也在谈一些超级大IP,我觉得这个领域因为它处在相对顶端,它产生的穿透力或者影响力是持久的。

主持人:所以,王总在内容方面是全布局的。

王建辉:终端投,但是不在我们的影视基金里面投,我们一般会把它放到我们的股权基金里面去投。

熊俊:文化行业这几年稍微好一点的公司都被疯抢,实际上也不太正常。

我觉得这个行业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文化行业特别大,比较热的集中在影视这块,但是影视是个特别小的行业,影视去年全国的电影市场才440亿元,今年大概也就是550亿元,下半年可能不一定那么好。这里面40%-45%的是海外,国内也就不到300亿元的水平。我们做了一个测算,投影视基本上80%是亏钱的。然后10%保本,10%赚钱。所以,不建议大家都来投这个,因为它很小。

第二,大文化产业里面更大的一块是在体育,因为那个市场规模更大一些。但是体育这块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可能赚钱的项目太少,更多的是不赚钱的项目。

所以,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一个很难投的产业,是个很难赚钱的产业。过去我投得比较多的一块是互联网+票务,我非常有幸在A轮投的两个票务,一个是影视方面的微票,一个是体育方面的乐体。现在这块的机会就比较少了,O2C的互联网老大把生态做完了,几乎就没有了。后面的机会,影视里,我主要看的一块是线下的,因为这跟我自己也有关系,我们之前在万达做了院线投资。中国的院线跟全球不一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就三四个院线,中国目前大概电影院有6000多家,股东好几千个。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院线线下整合可能是未来比较大的趋势。我最近刚跟一家上市公司做了10亿元的院线基金,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院线整合会在未来几年里出现。因为过去的增量还是以年化30%的增量,今年大概增量已经到10%左右,增量一旦集中,市场要进入存量。所以,我们投的第一块是线下的电影渠道的投资。

电影里面,我可能不投的是制作。就是内容端,因为这个东西确实比较难把控,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非常好的电影,结果票房非常差;大家不看好的一个电影,结果宣传做得好就卖得很好。

更大的一个区间是体育,我觉得中国体育有比较大的空间。在体育里面,我们会关注跟全民体育相关的。全民体育化以后,带来的市场机会会比较大。第二是跟赛事和票务相关的。第三是会关注跟冰雪运动相关的,北京2020年冬奥会,在冬奥会之前冰雪运动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冰雪方面投了好几个项目,而且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项目,基本上你一上冰道,至少一个人要消费几万块钱。我认为机会是在这些方面。

主持人:跟我们说说体育到底有多大,主要潜力都在哪儿?

熊俊:国家体育总局有个十三五体育规划,在6月份公布的,说是到2020年时有5万亿元。这个数我不知道怎么得来的,因为它不像电影有一个严格的票房统计。但是体育这个市场有一块很大的,这几年的例子就是跑马拉松,以前只有北京马拉松能赚钱,现在你会发现全国有马拉松的城市基本上至少100个,像北京、深圳、珠海跑马拉松的基本要抽签的,北马的抽签率是5:1,很难。所以,群众体育运动在中国一个最大的机会在于人口巨大,所有跟人消费相关的产业都会来。最近滴滴优步的事件就能看出来,因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人数超过除印度以外的国家的总人数,全球讲英语国家的总人数比不了中国玩手机的人,你说中国的市场有多大?太大了。所以,我们国家的消费升级是有巨大的潜力,而且现在大家非常认可体育,跟全民体育相关的是个巨大的机会。第二还是跟冰雪相关的,国家体育总局在规划里面也说了,说目标到2022年的时候,中国的冰雪人口到3亿,现在是300万。所以说,未来7年有100倍的增长,但是我觉得能到3000万也有10倍的增长。

主持人:这个我有感受,因为最近朋友圈好多人晒马拉松中签,我一开始还不知道是什么,原来是很难中签。谢谢。接下来请吴总,因为吴总从业经历比较长,而且是在资本和产业的两边都做过,请吴总谈谈您对文化细分领域的看法。

吴歆:其实文化很难细分它,因为文化特别大。为什么特别大呢?大家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和文化有关,体育也算文化的范畴。现在大家更多的只是看到电影、电视的公司。文化市场孕育是很深的,中国14亿人口,但并没有文化行业的千亿集团,真的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娱乐强国,中国电影要赶超美国或者学习美国,美国有千亿集团,乃至我们说的韩国都有千亿的娱乐节目,在中国没有。为什么呢?我们公司经常内部开会开玩笑说,我们把投方和被投方分一下,如果说从业人员是运动员的话,那我们投方是裁判。裁判去评定这个球员好和不好,他这个球怎么踢是很难的。

但是巨星龙跟别的投资不一样,我们是从运动员转型做了裁判。所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最起码我们会很清楚这间公司或者这个人,因为我们是投人。我们说到娱乐特别看不懂,特别是电影不敢轻易去投,又要交很多学费。为什么看不懂呢?因为他没有数据,然后他不像我今天投一个实体有栋房子在那,他没有。大家都说IP,那这个IP是不是一个好IP呢?我们不知道,我只有投了之后拿到市场上检验才知道。如果赔了怎么办?那就交学费了。所以,这导致了目前很多人想进入文化娱乐投资市场,但是一直在门口看,包括今天下午聊天,很多人说我们只是做一下周边,什么叫周边呢?像渠道。

现在已经不是渠道为王,而是内容为王,当有好内容的时候不光是院线,还是渠道、网站,一定会蜂拥而至。像《跑男》、《我是歌手》,为什么电视播了之后,还有那么多的网络要花那么多钱,去买它的网络版权?因为现在好的东西太少了。这就是目前中国的文化娱乐市场。大家在看的时候,包括刚才主持人讲的,其实文化娱乐市场真的很难细分。

我们巨星龙现在投的,归纳起来投了六大板块,我们自认为在文化娱乐当中形成了一个闭环。

第一大板块就是艺人,我们说的艺人养成,因为所有的东西它一定是跟艺人有关的,有明星才有电视、电影等一系列的东西,巨星龙就有投资艺人这一块。

第二就是制作,因为有了艺术需要去制作,不管做音乐还是做产品还是做内容。

第三就是销售,像演唱会、电影、电视、综艺节目、艺人明星的周边产品。

第四就是宣传,宣传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投了很多的类似于直播平台的,但是我们可能投的是更注重个性化的,大家现在都说直播平台是普通大众在看,我们现在做的直播平台是明星在我们这儿,明星通过直播平台去玩儿,而不是普通的网红去玩。

此外,我们还投售票系统等。目前在整个娱乐上面,我们认为如果去细分它几大板块的话是六大板块。如果再把体育概括进来,再把未来更多的包括周边的概括进来,这是超级大的行业。只是说我们目前还没有掌握到投文化娱乐的特别好的核心内容。什么叫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竞争力。目前中国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去比较,它的竞争力是比较弱的。为什么弱?是制作人员还有具体的执行人员。所以,我们投资的前辈、我们的老朋友在说,其实投资更多的是投人,因为投公司也好、投产品也好,你看不出来这个人是不是有抱负、有理想,他肯干,这才是我们要投的一个很重点的事情。

主持人:刚才你也说到,国内的内容制作跟国外相比,有时竞争力还是比较弱。大家也知道现在这个行业的钱是很多的。举个小例子,原来我们投过一些唱片公司,中国所谓的歌曲原创已经沉寂了很多年,就是赚不到钱。但是现在很好,理论上只要这个行业有钱,大家能够赚到钱,其实好的团队和好的制作人会越来越好,为什么你们觉得目前在中国这个情况下,好的非常少,虽然有很多钱?

吴歆:主持人说热钱特别多,为什么做不出一个好的节目来呢?我们发现热钱去追捧的就是国外所谓的成熟的东西,或者是一个节目,我直接把它拿进来。但是我们大家都缺少一种创造力。

我们看了很多企业,企业的设备、人才都非常好,我们相信这个企业是可以作出特别好的东西的。但是他不会做,他不会用他的脑子去想。比如随手画一个素描,他认为我的线条就是应该这样子,他不会去发挥。中国市场只要这样的,他们常常会说我们要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是拿一个很堂而皇之的理由戴在自己头上。

但是反过来我们举个例子:音乐。在20世纪80、90年代,华语乐坛是一个巅峰期,有大批优秀的音乐制作人,包括四大天王,包括李宗盛,等等,那个时候他们很穷,真的没有钱,哪怕是写一首歌,他们只会要一两万块钱,但是现在随随便便5万、10万元,但是现在没有好歌了。中国的听众,像我们的孩子,他们去听韩国的歌曲。为什么呢?好听。因为本身我个人比较不太喜欢海外的东西,可能有民族情结,但是我真的听不到好听的歌曲。

像我们现在投的娱乐制作公司,我要求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签大批的音乐制作人,因为现在音乐制作人还是很穷。写一首好的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举个例子,辛晓琪的《领悟》特别火,从她开始唱,到出来这首歌花了一年半,是因为制作人一直在抓,他们要求很细。但现在进入一个快餐消费时代,这个热钱可能是矿老板或者地产老板,投了一个项目进去三个月就要回收,那怎么办?只有大批人去附和他,我可以做,三个月用电脑来做就好了,来乐队配备都不再做了,导致任何一首歌拿出来都特别的LOW,它不大,或者神曲,为什么会有神曲的走红?就是因为快。可能我不懂音乐,我也说一个晚上睡不着觉写着玩放到互联网上就火了,但它没有基石。

大陆的音乐作品迎头赶上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大家还是想赚快钱,从业人员需要用很短的时间能快速做一首歌有10万、20万的制作费。我不管音乐质量好不好,那是你在唱不是我在唱,我只要拿到钱就行了,就是因为这样的东西导致大把的钱进入之后他们蔫了,他没有说好产品一定要用钱砸。但是当我用钱砸了一堆次品之后,大家就是一种悲观状态。其实不是,有大把的机会,只要有人真的能沉下心来做这件事情。

徐晓坚:文化娱乐这块我们关注风口的企业。从文化领域看,我们比较聚焦在泛娱乐方面,这块我们基本上是从手游开始的,因为端游往页游走,现在往手游走,我们发现手游产品的寿命是不长的,但品种很多,你如果不能投到前面排名的手游基本是亏钱的。我们在做的时候就在想,怎样把这个闭环连接起来,光做CP不行,有很多做CP的,我们讲我不是为了投你这款游戏,我想把你做CP的这个团队绑在我的产业链里,因为我们往上游IP走。IP这端我们也跟漫威在谈《钢铁侠》、《蜘蛛侠》这些。原来想买,现在老外说你不用钱也可以,我可以跟你后面分。这是我们希望做,你就绑定在我们当中。

SP这端我们也在布局,我们做网游大师,已经签了28000家网吧了。从网吧切入做电竞,以及做游戏的研发,这块耕耘得比较深。因为目前来看,属于手游要收入快,你就给腾讯让它他发行,但是它要吃掉整个收入的7成左右,剩下2、3成才是CP端、IP端分。所以,我们的布局上,手游、端游都有,还有商业IP、SP。这是目前我们在布局的。

电竞比赛,我们觉得从今年开始应该是要重点布局的方向。因为我们投的企业最近也提出打造中国的电竞赛事,包括要整体的软件结构,怎么样培养一支整齐的甚至到国家队的电竞队比赛。我们现在也在看电竞比赛的观众,现在统计出来观众的数字已经超过NBA的观众。我们想不是互联网去加而是产业去加,这样做大做深。如果从电竞角度,我们讲职业电竞现在不做,这块已经竞争得非常厉害,我们做网吧的电竞是从草根端切入,玩的人在我们APP上面可以约战,我们去哪个网吧什么时候开始比赛,包括我们投站队。所以,要适应85后、90后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他看的东西像《火影忍者》我们确实看不懂,但是有这么多粉丝,他说只要这个游戏做出来一定有8000万流水的,说是一定能保证的。所以,要与时俱进,不管网红也好、游戏也好,一定是有粉丝群体在里面,然后通过粉丝去变现。这是我们投风投企业、投泛娱乐方面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IP为什么没有足够的粉丝效应?

主持人:谢谢徐总。我再问一个问题,您谈到游戏把它IP化,整个产业链来做,也谈到《钢铁侠》和漫威的版权,其实我也很好奇,有没有中国的IP,好用的,包括你们投的公司,包括你们知道的,有没有中国人自己的东西,然后能够有这样的粉丝效应的,如果没有你觉得是为什么?

徐晓坚:我们之前也看过一家影视公司,他也在打造国内自己的IP,他讲了《三只小猪》这些品牌。我们要看它能不能打造出来,他说我要看这个产品能不能起来,为什么90后的人看日漫包括韩国的这些,包括我们有些团队是从韩国引进来的,韩国确实美工这块做得好,但是他那边估值低,因为他市场小,到国内来他估值可以翻好几倍,这样的团队我们已经在做。所有这些东西我认为是市场来决定的,不是说我们想推中国的自有品牌。现在我们在做的棋牌类也有,大家现在都是碎片时间,因为棋牌类的游戏是寿命比较长的,不像一般的手游,玩的人可以玩到老,到八十岁还在玩,这是我们做游戏CP这块。IP这块我们也有专门的团队也在找,因为现在一些好的IP还是在外面,因为这些人群他从小的爱好,或者他看了这些东西,IP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你要看哪些人喜欢什么东西,把这些IP拿过来,我再把它变成别的东西,变成游戏也可以,变成影视也可以。我觉得切入游戏和动漫是比较早地实现的,比如虚拟现实、带入式游戏。

刘献民:我们是投早期文化娱乐领域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最开始投的时候会稍微分类一下,我们一直都是从内容的角度开始切入。因为在我们来看,这个领域其实也是一种消费的形式,或者精神层面的消费。大家在物质消费满足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场上还没有足够多的、足够好的精神消费的产品给大家,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从内容角度,内容的产生、内容的传播、变现,这是我们一直在看的。

所以从我的角度,而且我是从早期来说,我倒觉得其实在这个领域,现在的消费者有可能是年轻人,也可能不都是年轻的消费者,他们在精神层面的消费或者在文化领域的消费,其实有非常多的细的,有很多人说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东西,你要给他好的东西,但是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你给的是好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直播领域也投的一些做直播内容的,我其实同意悦天刚才说的判断,就是在这个领域里面往后看的话它当然是能够提供成品类的内容,然后在全渠道都能够触达你的观众,对投资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目标。但从早期这个阶段来说,我们不可能希望我们投的企业都能够到达这一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你在不同的细分领域里面,如果能够真正地抓到面对的用户或者你目标用户,能够给到他精神层面的东西,有一些比较好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呈现出来,同时在变现这个角度上有些设计,我觉得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真能够抓住你的消费者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其实你在变现上相对来说容易很多。有一些简单的例子,像直播是一块。我们还投了一些街头文化的东西。这对我们来说,对这种类型的消费者,或者这种类型的年轻人,街头文化给他们其实在精神层面上不仅仅是所谓的心里满足,还蕴藏了一些在精神层面能够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当然很多创业者不能够要求他在最开始就能站在很高的层面上,我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所以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到达我们的目标用户。但是如果在整个过程中能够首先抓住这样一些用户,给他们想要的最基本的东西,同时你能够在价值观的输出上有一些思考,而且能够真正抓住他们,有几种方式,我觉得陪伴也是方式之一。

所以最开始我们分了一些所谓的细分领域:影视、新媒体的影视内容、音乐、时尚、体育、游戏、演出,这是我们粗的划分。但是在第一期、第二期的时候,相对来说我们给自己的大概的细分领域。但是后来我们其实到现在来看,我们把这个领域的界限其实模糊化了。很多这样的企业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他的产品的形态、品类其实都会发生变化。我们每天看到很多的团队,当然是早期的团队,跟我们说的时候其实都是这样,因为有些已经有很多案例,打通了一些,从产品形态包括变现方式上。所以跟我们在讲同样的故事,我想做一个哪怕是动画的切入,将来可能有所谓网络端的新媒体的视频内容、真人内容、院线内容,甚至是线下内容,然后游戏内容,这些都会做。所以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从我们这个角度,因为我们投早期,我倒觉得我特别鼓励见到的创业团队,你能够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里面发现一些好的吸引到你的目标用户的内容。

举个例子街头文化,其实街头文化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而且它的下沉非常深,三四线城市,它的渗透率非常高,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都在关注这个。但是相对来说没有很多东西给他们。我们先把这些东西做出来,然后我们给大家更多的触及式信息。后端通过其他东西来传达价值观的东西,这些东西将来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它的路径其实还挺多的,它可以成就一些品牌,它也可以成就一些所谓的社区。变现的方式其实有比较多的选择。当然我们不敢说它一定会怎么样,至少在我这个阶段,我愿意尝试的时候,我觉得至少空间足够大,当然可能在不同阶段的投资者有不一样看法,我们当然都希望它能够像中国的媒体发展一样的成长。

大的方向来说,其实动漫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国产的动漫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作品出来了,但是还不够,还应该有很多,很简单我们的消费人群这么大,我们在消费这些产品的时候一代代的人都需要一些产品。质量好的东西收益非常好。

如果投资人创业会怎么做?

主持人(王维玮):所以还是聚焦垂直人群然后再往外扩散,最后到传媒集团这个思路。我刚才突然想到一个话题,跟大家稍微说一说,看看大家有什么想法。因为我做投资大概也就六七年,其实也不算长,看的公司也还可以。但是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想法,有时候做投资人,你会觉得这个公司这里欠缺、那里欠缺。所以我稍微给大家一个与众不同的话题,就是如果让你做一个创业,做文化领域,当然吴总最有发言权,就是如果这事儿让你做,你选什么方向?就是你不投资了,你来操盘,你做什么样的公司,然后你觉得这个公司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陈悦天:说实话我还真想过这个问题。我之前做早期投资,但脑子里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就着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去找一些标的公司。最近想得比较多,因为还是在整个IP产业链内容那一端。从去年开始,其实整个互联网的传播环境,因为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包括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发生了流量结构层面的变化。结构层面的变化也导致现在这么多网红集团。我看的东西比较多,偏日本,日本现在造IP的方式跟原来的大众传媒时代的造IP不一样了,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同一时间配合出版推一个东西。现在日本所有的QL讨论一个东西的时候,一般IP就特别容易出来。

我一直在想在中国这件事情可不可能诞生?感觉还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细分门类其实有自己的QL,知乎上面的QL也非常巨大,这些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很大的。我一直想说聚集每一个细分门类,比如同时聚集一帮内容,同时聚集一帮专门画插画的生产世界观的人,然后聚集一帮为他做内容、做故事、做词的人。可能这件事情比较有意思。

主持人:如果有创业的听到这个你也可以想一下,悦天想做的这个你会不会投。时间有限,要不每位嘉宾大概花一分多钟的时间简单说一下,如果你要做会做什么事?

王建辉:我不知道老板有没有看这个论坛,我先说清楚,我没有单独创业的想法。

主持人:我们是假设。

王建辉:其实我第一次的发言已经代表了我的观点,我们整个的商业模式,终端的更多的集中在制造领域,然后我们关注的点在IP端。IP端如果让我创业,我可能更多地选择IP的孵化。刚才我们跟吴总交流的时候也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蕴含着丰富的IP资源,我们如何把它有效地孵化出来,因为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走出去不能说西方影响我,同样的我东方文化也要打出去,这样伴随着资本和文化的双向协动,我相信中国的一些IP资源会发挥优秀的生命力,而且现在90后创意都非常好,包括现在的00后,都很早熟。

主持人:中国有一个东西我们喜欢,没看到大家把它IP化,就是《山海经》,我希望有个团队把它IP化,我会非常支持。

熊俊:首先我还是觉得,投资行业是我最喜欢的行业,当然投资文化产业还是特别有意思的。如果我来选择文化产业去创业的话,我觉得最好玩的、最喜欢的就是科技娱乐的变化。我特别看好未来的AR,是不是MR,就是混合现实,五年以后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娱乐的生态出现。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什么最赚钱?我可能更看好的是大众相关的体育产业,我是觉得这个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吴歆:其实我觉得巨星龙是摆在创业前一个很好的例子,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做得很好,不管是做哪件事,在娱乐这个行业或者其他行业。有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他梦想着要发财,然后别人说南非,他就去南非,结果没有发财。然后说北美有金矿,去了也没有,结果他回到家里面老老实实种地,把他自己家里的田地挖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金矿。所以我们不要看得很远,大家低头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脚下的东西,看看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今天去做娱乐,哪怕说我是做演唱会或者做很小一点点的事情,或者我做一个电影的小制片人也好,我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你就会成功。

徐晓坚:我前面在讲的时候就在想我啥都不会,只能做投资。

主持人:你投资的领域里面有哪些你觉得做得还不够好,如果我来做能够稍微变化一下更好?

徐晓坚:我想做实业一定是从兴趣出发,只有有兴趣了才会做得很深。我不是在工作,我是在玩。所以我一直在和我下面的投资机构讲,你不要以为你在工作,你要把每件事情包括投资当做是玩,比如说我很想做的事情,这个人好像是天马行空的,有的时候说这个人不着边际。我看了很多国内的原创,说是要搬上屏幕,我很兴奋,我说我一定是第一观众。所以我看好这些写小说很好的,我想做导演,真的想把我理解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来验证,看能不能接受。

刘献民:我在想我应该做什么。其实我们投了很多公司,但是我觉得太难了,那些事儿要做下去需要的精力、需要投入的东西,我觉得都做不到,都挺难的。可能IP孵化是一个很好的领域。从个人喜好来说我喜欢偏技术类的东西,比如提高人的感官体验的技术的应用,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这个是不可逆的,感官到了一定程度你再回来是回不来的。

主持人:时间关系我稍微总结一下刚才各位嘉宾对文化领域投资的不同观点。第一,确实是我问的问题比较泛,其实文化是相通的,不管是游戏、电视、电影、体育,包括最前沿的动漫和文学IP,是连在一起的,投资机会都是连在一起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做一个传媒集团,只不过大家的路径不同。第二我理解的是,对于文化这个行业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其实细分的内容上并不是很大,电影就几百亿,游戏也是几百亿,文学等其他的也就几百亿。但是如果延伸到消费就会很大,包括体育,可能赛事收费收不了多少钱,但是你卖装备可以卖很多钱。然后卡通可能形象本身赚不了多少钱,但是印在衣服上可以卖很多钱。大家看文化的时候要把文化和消费联在一起。最后的延伸圈其实是个外延市场。因为消费是个外延市场。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就到这儿。谢谢大家!